光影之境:竹北光節與東興圳光藝節的藝術魅力
- 作者:方尚瀚
- 發佈時間:FEB 11, 2025

作者:Sammi Fang 方尚瀚,
時刻旅行攝影總監 Fujifilm X-Photographer
攝影師眼中的光與影
夜晚的公園,當燈光點亮,一切彷彿換上了另一層面貌。竹北光節與東興圳光藝節,兩場結合藝術與環境的燈光盛宴,不僅讓地方景觀煥發新生,也讓人重新審視光影與空間的關係。作為攝影師,我更關注的是這些燈光如何塑造環境,如何與人的情感互動,如何在光與影的交錯間,產生無限的可能性。
在白天,這些公園是市民散步、休憩的場所,擁有綠意與寧靜。然而,當夜幕降臨,燈光的加入改變了一切。這些裝置藝術不只是裝飾,而是一種重新詮釋空間的方式——光線透過結構,投射出不同形態的影子,色彩渲染了環境氛圍,而觀賞者的移動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,使靜態的場景變得生動。

竹北光節:光的雕塑,夜的盛宴
竹北光節以「水生繁花」為主題,六大燈區分佈在水圳森林公園內,每一區都是不同的光影實驗場。其中,最具代表性的便是**「洄洄」**,這座以莫比烏斯環為靈感的主燈,透過燈光變化呈現水流的無窮循環。從攝影的角度來看,它不僅是靜態的裝置,更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光影表演。
拍攝這類裝置時,必須考慮光源的強弱與方向。從側面捕捉時,可以看到光線如何在結構上形成層次,而低角度仰拍則能讓燈光的延展性更具張力。當人們站在燈光環繞之中,剪影與光線的交錯形成了完美的視覺對比,使每一張照片都充滿故事感。
而在**「水生之境」**,光線與水面的反射營造出如夢似幻的場景。這裡的拍攝挑戰在於如何處理水面的倒影與真實景物的對比。慢速快門可以捕捉波光粼粼的流動感,而利用長曝光,更能讓燈光的流動形成柔和的線條,使畫面增添詩意。
燈光裝置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體驗,更是情感的延伸。走在竹北光節的燈區中,可以看到人們駐足觀賞、拍照,或是與家人朋友分享這場視覺饗宴。這些互動本身也是光的藝術之一,當觀眾融入場景,他們本身就成為光影的一部分,攝影師的鏡頭不僅捕捉光,也捕捉了這份氛圍。
東興圳光藝節:光影之河,時間的流動
與竹北光節相比,東興圳光藝節則更著重於地景的轉化與地方特色的展現。東興圳作為一條歷史悠久的水道,在光的點綴下,變成了一條流動的畫布。燈光沿著河道鋪陳,倒映在水面上,彷彿將歷史與當代交融於夜色之中。
這裡的裝置藝術多以水為核心,透過光線的設計,使水面成為光影變幻的延伸。拍攝時,我發現利用長焦鏡頭可以壓縮空間感,讓水面的倒影與裝置本身緊密結合,形成對稱之美。而透過廣角鏡,則能展現光影裝置與周邊環境的關聯,使場景更具故事性。
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元素是色彩。東興圳的燈光裝置不只是單一色溫的光線,而是結合了冷暖色調,形成豐富的視覺層次。當藍色燈光映照水面,形成寧靜深邃的氛圍,而金黃色的燈光則像流動的星河,為畫面增添溫暖的光感。這些色彩不僅影響觀眾的情緒,也影響攝影的表現手法。
藝術與地方特色的結合:光影的再創造
無論是竹北光節還是東興圳光藝節,這些燈光裝置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公園的樣貌,也為地方文化帶來新的詮釋方式。在夜晚,這些作品如同雕塑一般,靜靜佇立,但它們又是流動的、可變的,因為光影會隨著觀眾的移動、拍攝角度的不同,而產生新的樣貌。
對於攝影師來說,這些場景提供了無限的創作可能。在這裡,我們不僅能捕捉靜態的燈光藝術,還能觀察人們如何與光互動,如何在這些作品前駐足,如何透過手機、相機記錄這一刻的美好。這種人與藝術、人與環境的對話,正是光影藝術的魅力所在。
而對於一般民眾而言,這些光藝節提供了一種新的「看見」方式。平日熟悉的公園,因燈光而變得陌生,變得值得探索。人們開始留意光線如何改變空間的感受,開始發現水面的倒影如何為景色增添層次,甚至開始用自己的相機、手機去記錄這些變化。這種對光影的敏感度,正是一種美感教育的過程。
結語:光影塑造的夜間城市美學
竹北光節與東興圳光藝節,透過光的語言,將地方文化、自然環境與藝術裝置結合,形成了一場獨特的夜間美學體驗。攝影師Sammi透過鏡頭捕捉這些光影變化,而觀眾則透過自身的感知,重新理解空間的可能性。
當我們走進這些燈光之境,不只是欣賞美景,更是在探索光如何改變我們對環境的理解。我們學會留意影子的形狀,學會感受色彩的溫度,學會在光影交錯間,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。這就是光的藝術,也是城市夜晚最詩意的變奏曲。